
作者:龚进辉
最近,阿里公布了极为亮眼的2026财年Q1财报。在财报电话会上,不知是分析师故意搞事情还是真的想一探究竟,向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抛出了一个极为尴尬而尖锐的问题:为什么之前饿了么打不过美团?出人意料的是,蒋凡并未回避这一问题,而是在点到为止后,非常巧妙地把话题转到淘宝闪购上来。
我贴出问答原文,你们好好感受一下分析师与蒋凡之间上演的精彩“攻防”戏码:
提问:这并不是阿里第一次主动进攻市场,2018年收购饿了么后,过去两三年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,但市场份额提升并未如预期实现。我曾问过Deepseek,为什么饿了么仍未超过美团,他回答说“富养的儿子打不过穷养的创业狼”。不论这是否准确,我们也做了很多复盘。在这一轮大规模进攻外卖市场时,管理层将采取哪些不同的战略或思路,以最大化投资回报率,并推动战略意图落地?能否分享一些新的考虑?
蒋凡:我觉得你可以再问一下Deepseek,但是我可以先回答一下,其实阿里收购饿了么已经很多年了,这几年饿了么确实取得了很多进步,但这些进步不一定体现在市场份额上,市场份额受投入、战略以及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。然而,在基础能力建设上,饿了么的提升非常明显。正是因为这些沉淀,我们的淘宝闪购才能在短期内取得快速发展——从零开始,约2到4个月就实现了1.2亿单的处理,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。这背后体现了饿了么多年的能力积累。
其次,这项业务的投资效率依赖于三个条件:足够的商户、足够的运力,以及足够多且活跃的C端用户。缺少任何一环,投入效率都会很低。今天,饿了么与淘宝的整合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条件:淘宝拥有海量且活跃的用户,饿了么提供了基础商户,而我们自己的物流体系保证了履约能力。这为当前的投资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最后,我想强调我们的投资逻辑与以往不同。我们不仅仅关注外卖业务本身,而是从短期、中期和长期的角度,看它对整个电商生态的综合收益。这也是这次战略与以往不同的地方。当然,要把业务做得出色,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努力去完成。

不知你们看完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感受,我直接沉默了,一个真敢问,一个真敢答。分析师问为什么饿了么不敌美团,哪壶不开提哪壶,明摆着就是要让蒋凡下不来台。但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他很高明,没有生气或回避,而是坦诚地回应,只在开头简单提了饿了么几句,侧重点完全放在淘宝闪购上,把扬长避短发挥到极致。
我提炼了蒋凡谈饿了么的部分,大致内容如下:阿里收购饿了么7年,饿了么取得很大进步,比如基础能力建设,但这些进步不一定体现在市场份额上,因为市场份额受投入、战略和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。这就牵涉到两个问题:一是为何蒋凡谈饿了么时点到为止,二是他说得到底对不对?
先回答第一个问题,原因很简单,蒋凡执掌饿了么的时间太短了,6月底饿了么、飞猪并入他治下的中国电商事业群,至今只有区区2个月,即便从4月底淘宝闪购上线算起,也不过4个月。他执掌饿了么时间如此短暂,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业务,但更关键的是不想背不敌美团这个锅,才会在谈及饿了么时寥寥几句收场。
而饿了么打不过美团这个锅,确实不该由蒋凡来背,应该由王磊、俞永福等前任来背。前者刚接手饿了么时意气风发,扬言一年内和美团外卖至少平起平坐,但在一年期限将至之际,却有意给自己找台阶下,称“我们离这个目标在持续靠近,但份额已经越来越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”。更为尴尬的是,正是在王磊任上,美团外卖与饿了么差距明显拉大,大到快追不上。

后者把饿了么纳入阿里本地生活体系后,给外界的感觉一直是整体低调、不吭不响,但在日常经营中创造不少亮点,包括搭建年轻管理班子、亏损大幅收窄等。尽管如此,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日活,饿了么均未实质性缩小与美团外卖的差距,甚至已经不在一个量级。
至于第二个问题,我的观点是:蒋凡说得对,但不全对。对的地方在于市场份额确实受投入、战略和流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说白了,市场份额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,而是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产物。不对的地方在于饿了么取得很大进步,但这些进步不一定体现在市场份额上。
讲真,蒋凡这番表态明显自相矛盾。从结果导向来看,饿了么取得很大进步,自然会反映在市场份额上,即进步就是为了市场份额而服务。反过来说,如果饿了么市场份额没有提升,那就是没有进步。他肯定了饿了么的基础能力建设,可以承接海量订单,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,那自然会反哺市场份额,但实际上并没有。
恕我直言,如果饿了么真的取得很大进步,那市场份额增长会是水到渠成、顺理成章。这意味着,没有体现在市场份额上的进步,都是假进步,不过是安慰自己罢了。如果较真到底的话,其实饿了么背靠阿里,投入、战略和流量都在线,却仍在苦苦追赶美团外卖,代表其进步的含金量并不高。或许,真相是:与自己相比,饿了么的确在进步,但美团外卖进步更快更大,差距自然越来越大。

作为阿里举足轻重的高管,蒋凡比任何人都清楚,单独谈饿了么除了尴尬还是尴尬,才会在点到为止后大谈淘宝闪购,毕竟饿了么已与淘宝实现远近场结合(远场电商+近场零售),未来发展充满想象空间。而话题主体从饿了么切换到淘宝闪购,进入自己熟悉且有利的语境,他明显自信、健谈了许多,于是大篇幅分享自己最新的战略思考。
你还别说,蒋凡拆解淘宝闪购的底层逻辑,用“滴水不漏”、“专业透彻”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。整体来看,面对分析师来者不善的刁钻发问,蒋凡的回答表现可圈可点,主次分明,既实在又在理,美中不足的是部分细节有待商榷,但瑕不掩瑜,他水平很高,太妙了!
做个小调查:对于分析师和蒋凡这场有意思的隐形PK,你觉得谁的表现更好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