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支付给商家带来便利,但假付款现象不容忽视
2018-02-12 16:45:3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作者:龚进辉

以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加速渗透,推动无现金社会早日到来。不过,移动支付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,也为参与主体之一的商家带来些许烦恼。

移动支付到底有多火?阿里董事局主席马云反复讲的两个例子足以说明一切。一是杭州有两个抢劫犯连抢3个超市只抢到1800元,二是西湖边乞丐与时俱进用二维码乞讨。注意,这不是段子,而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实,彰显出随着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,一部手机行天下已逐渐实现。

年轻人不带现金出门,某种程度上促进商家顺应潮流、开通移动支付,支付宝、微信支付成为标配,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。如果不接入移动支付,年轻人转身就走,长此以往对商家是不小的损失。

不可否认,移动支付的确为商家带来极大便利,比如省去收假钱、找零的麻烦,但也带来不小的烦恼,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,原因在于素质低下、不诚信的消费者在付款环节喜欢钻空子,比如企图用过期支付截图或转账给他人的截图蒙混过关、支付到最后一步时故意不输密码,一次次假付款让商家颇为头疼。

考虑到大部分人付款时自觉、诚信,故意逃单的现象只是偶尔发生,给商家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。真正让商家深恶痛绝的是收款二维码被恶意调包,这意味着营业收入全部进入“掉包者”的口袋,如果商家未及时察觉异样,将一直被蒙在鼓里,不可避免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
当然,商家不可能因噎废食,因为数不多的逃单陋习而拒绝移动支付不太现实,他们能做的是炼就一双火眼精金,消费者支付时多留个心眼,比如店里安装支付成功的语音提示、更愿意收现金等。或许,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相比,商家更在意资金安全到帐。

事实上,新的支付模式需要构建新的商业信任关系。为化解移动支付产生的信任危机,降低尴尬现象发生频率,需要政策、平台、参与主体三方齐发力。政策是市场规范化运作的基石,平台为政策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,参与主体是确保市场有序的中坚力量。

政策方面,去年12月央行印发《条码支付业务规范(试行)》,并配套印发了《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(试行)》和《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(试行)》,文件从支付限额、持证上岗、信息安全和商户管理等方面对移动支付市场进行规范,今年4月将正式开始实行。

平台方面,继推出“你敢付,我敢赔”保障计划着眼线上后,支付宝又启动“你,敢扫,我敢赔”保障计划,不仅用户资金被盗可获得赔付,如果商家收钱二维码被恶意替换、调包,其损失的资金也将能通过保险公司获得赔付。

参与主体方面,商家在积极拥抱移动支付的同时,也应对假付款保持高度警惕,维护自身利益就是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;消费者应提升个人素质和自觉意识,做到诚信消费,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施展小技俩来逃单上。

在我看来,信任危机是移动支付这种新型支付模式加速普及过程中的正常现象,就像收现金也会收到假钱,这一阵痛并不可怕,也不会阻挡移动支付全面盛行的大趋势。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移动支付诚信体系将日益完善,商家的烦恼丝会越来越少,不用再分心与一小撮人斗智斗勇,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上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