淘宝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背后:不光“止血”还“造血”
2020-03-18 22:28:2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作者:龚进辉

众所周知,春节是农产品销售旺季,但受疫情影响,今年不少农产区销量受到冲击,尽管草莓、猕猴桃等水果价格一降再降,但销路依旧受阻。而疫情防控使很多城市居民面临买菜难、买水果难,农产品供需匹配呈现出短期严重失衡的现象。

对于广大农民来说,疫情导致农产品滞销使他们心急如焚,不仅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辛苦苦的收成烂在地里,当下收入锐减,也打乱了部分农产区的春耕生产计划,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,无形中对未来一年的农产品供给提出严峻考验。于是,找销路、止血成为农民最大的心愿和诉求。

此时,在疫情期间大显身手的电商,争相发力爱心助农,急农民之所急,帮助贫困地区和部分农产区解决特殊时期的农产品滞销问题。阿里率先行动,2月6日,淘宝启动“爱心助农”计划,设立10亿元爱心助农基金;此后,其他电商平台也行动起来,发起了各自的助农计划。

如今,爱心助农已过去1个多月,在政府、电商、物流企业的共同努力之下,农产品滞销难题已初步得到缓解,不少农民尝到丰收的喜悦。而平台之间的较劲、暗战,也到了分出胜负的时候,爱心助农冠军已浮出水面。

爱心助农胜负见分晓

爱心助农到底哪家强?不看嘴炮看“疗效”,即数据最具说服力。

淘宝的数据最透明、及时,截至3月15日,“爱心助农”计划已帮助全国20个省销售滞销农产品突破11.8万吨,具体涉及超过1396个品类。相比之下,其他平台的数据发布并不完整且相对滞后。

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,从2月11日至23日,京东生鲜助农专题页面累计销售3900吨滞销生鲜农产品,累计帮助超过3.4万户贫困户打开农产品销路,粗略计算,其一个月大约销售1万吨农产品。拼多多方面,截至3月6日中午12点,“抗疫助农”专区成交订单量已达760万单,售出滞销农产品总计接近8000万斤,相当于4万吨,累计帮扶各类型农民超过2.4万余户。

助农不是比赛,只要是真诚献爱心,参与者都很光荣。不过,淘宝“爱心助农”以绝对优势拔得头筹,背后的深层原因更值得分析、深究,肯定不仅仅是用户多那么简单,其成功经验对未来中国农业数字化有重要意义。

淘宝厚积薄发

过去,人们关注淘宝往往只注意到其对年轻群体的吸引,忽视了其长期深耕农业农村农民的另一面。其实,淘宝不仅对中国农业理解深刻,还积累了领先业内的数字化能力,斩获爱心助农冠军是厚积薄发的使然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
一、深谙农产品上行痛点

淘宝深谙中国农业现状,尤其对痛点拿捏到位。长期以来,农民属于弱势群体,农产品缺乏标准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,产销信息不对称、市场流通狭窄、缺乏人才和资金支持等不利因素,使其在农产品上行时处于被动状态,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。具体来看,农产品上行主要有三大痛点:

一是缺少品牌,品牌化塑造是诸多农产品的短板,导致产品竞争力和溢价不足,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;二是销售效率低,传统农产品供应链过于冗长,中间批发环节众多,加上周转周期长,农民真正到手的收益并不多,且存在滞销风险;三是无法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,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生产模式落后,过去农产品种植纯属闭门造车,凭经验、靠天吃饭,农产品上行开始节点界定在生产出来之后,无法掌控农产品数量、质量、是否适销对路,让农民无所适从。

二、平台优势显著

1年前,聚划算被提升到战略高度,淘宝、天猫总裁蒋凡对其寄予厚望,不仅希望其成为面向下沉市场的排头兵,还能帮助中国更多原产地的农产品上行。而聚划算也不负众望,在农产品上行方面表现抢眼,这与其对消费者需求强劲的汇聚能力密不可分,“无所不能聚”不是盖的。

我认为,聚划算最大优势在于重塑零售链条,采取去中间商化的产地直供模式,即F2C(工厂对消费者),凭借超级数据平台和极致物流网络,一方面对消费趋势进行预测,从而反向优化供给;另一方面搭建快速、高效的物流运输,实现产地规模化、标准化的直供,大幅提升整体运作效率。因此,你会看到,农产品在聚划算根本不愁卖,1年下来创造N个卖空新纪录,积累大量解决滞销农产品的成功经验。

三、探索数字化农业

农产品上行是世界级难题,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,阿里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如何通过打造数字化农业来破局。2018年启动“亩产一千美金”计划,通过订单农业链接供需两端,保障农产品品质的稳定和销售的可持续,从而提高农产品产值。1年后“亩产一千美金”计划升级,除了强化对农业生产的赋能,还推动乡村二三产业数字化升级。

这还没完,2019 年7月,聚划算推出“聚土地2.0”模式,从订单农业升级为智慧订单农业,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掌握,实现数据指导种植,未来可以做到以销定产,满足农产品对于市场化、品牌化的急切需求。在我看来,“聚土地2.0”模式通过对农产品生产销售全方位变革,使农村资源配置达到最优,进而提高生产效率,实现农业升级、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。

深谙农产品上行痛点、平台优势显著、探索数字化农业,由此可见,阿里在推动中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上拥有足够的能力、丰富的经验,加上充分的耐心和坚定的决心,阿里将乡村视为未来10-20年的三大战略之一,没理由不做出点成绩来,疫情期间淘宝爱心助农一马当先也就顺理成章。

更难能可贵的是,淘宝并不满足于只在疫情期间能帮一点是一点,尽量帮助农民止血,将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冲击降至最低,而是将爱心助农常态化,以“造血式助农”长期持续打造原产地品牌,走上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正轨,稳销路、促增收,真正造福广大农民。话说,从止血到造血,不仅是淘宝对自身能力的自信,更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。

淘宝爱心助农做对了什么

其实,对于拥有8.24亿月活的淘宝来说,随便为滞销农产品开辟一个中心化入口,迅速卖空不在话下。但如果想在短短1个多月卖掉11.8万吨滞销农产品,且涉及品类多达1396个,面对这一系统工程,就必须精心策划和编排,调动阿里经济体一切力量,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。

我总结,淘宝爱心助农之所以旗开得胜,主要做对了5件事:

一、广泛收集滞销农产品信息

爱心助农热线是淘宝收集滞销农产品信息的一个重要通道,一公布联系方式就被打爆,不到4天就有2200多人代表农户、产区来同步待销农产品信息,淘宝迅速响应,推出农产品特卖系列专区。同时,“农业大脑”也来助力,“柑橘院士”邓秀新和“花生院士”张新友领衔的30位顶级专家,将摸排到的500多条农产品滞销信息反馈给阿里,帮助农产品走出大山。

二、恢复农产品供应链

疫情期间,道路处于封闭或半封闭,使物流成为首要难题。为了打通农产品物流,阿里紧急成立项目组,整合数字农业、菜鸟和天猫等业务在数字生产、数字流通和数字销售的能力,从采收到销售、从产地到销地一一打通,并加大对农产品绿色物流专线投入力度。很快,云南、广西、四川、重庆等省市区的核心产区供应链就已部分打通,可直达销售的城市不断增多。

三、产地集中采购

增加对核心产地农产品的集中采购,是阿里卖空滞销农产品的一大杀手锏。其中,盒马、大润发是主力,前者截至2月底超过1800吨滞销农产品在各地门店开售,后者在海南等地发起采购行动。除此之外,淘宝、天猫、聚划算这种带货大户,加上饿了么成为助农新通道,阿里丰富的销售场景,帮助滞销农产品全面打开销路。

四、县市长直播带货

眼下,直播带货已成为商家必备技能之一,淘宝帮助涉农商家免费开通淘宝直播,各地出现上万个“大棚直播间”,百名县市长更是亲自上阵帮农民带货,而且带货效果不俗。比如,三亚市长阿东一场直播下来,卖出6万斤海南金煌芒果。同时,薇娅、李佳琦等300多位头部主播助阵,淘宝举办史上规模最大“村播日”,共同助力滞销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千家万户餐桌。

五、严把质量关

淘宝爱心助农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难免有些消费者担心农产品质量、价格。毕竟,助农不是单向爱心。其实,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,淘宝一如既往地严把质量关,在确立助农计划后,首先就确定了滞销品的质量和标准界定,以保证爱心助农不损害消费者基本权益。至于价格,考虑到农产品滞销、人员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升等因素,销售价格会略有上升,但依然实惠。

不难看出,淘宝祭出的这套组合拳,意在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核心痛点:降低流通成本、打通物流、提供更多推介平台,特别是县市长直播等举措,更是在助力农产品流通数字化,把“止血”变成“造血”,不仅解决农民面临滞销的燃眉之急,更在进行农产品供应链的升级,同时让消费者享受到价格实惠的高品质农货,实现供销两端双赢,平台也跟着受益。

结语

淘宝爱心助农本质上是一场多业务线的联动大练兵,大获全胜与阿里各项商业基础设施及时有序到位分不开。经此一役,其已成为中国数字化平台应急反应能力的标杆,不仅帮助中国农民渡过难关,还对其他平台起到示范作用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